樊锦诗
在《敦煌女儿》来兰演出之际,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兰州晨报社共同策划了“寻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设的“上海儿女”,观看《敦煌女儿》追忆芳华活动。经甘肃一建集团党委宣传部积极联络,部分职工代表及家属亲临现场观看。沪剧《敦煌女儿》用吴侬软语的“上海声音”讲述了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的感人故事,将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50多年扎根甘肃大漠、一生致力敦煌研究和文物保护的经历,以及为理想坚守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,精湛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,也让在场的一建上海籍职工回忆起了那个热血奋战的年代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一大批上海人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兰州、来到甘肃,为兰州乃至甘肃的建设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,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这里面就有一建职工的身影。甘肃一建集团1952年组建于上海市,后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,西进陕西西安、南迁广东茂名,最终扎根甘肃兰州。在此过程中,有一大批上海籍职工及子女始终与企业相伴,为甘肃的建设事业和一建集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今年6月,一建集团还组织职工代表赴上海开展了“寻根上海·慰问老职工”活动。
现场观剧的第七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朱霞明“体会很深”。他说,“樊锦诗当时北大毕业,又是上海人,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,一留就是一辈子;主演茅善玉在沪剧里很有名气,我很早就知道,她今天的表演也很到位。看到现场不少来自上海的老人,让我想起父辈带着我们离开上海扎根陇原大地,为了搞施工建设大多时候家庭也顾不上,就怕自己干不好、在同一批来的人里面垫底。”
第十工程公司职工石文钦深有感触地说,“剧场内颤颤巍巍走进了许多满头华发的老人,他们操着我熟悉而陌生的上海话,不禁让我想起,如果我爷爷健在大概也是这般年纪了。曾经有幸倾听樊锦诗老先生亲临的讲座,了解了她与莫高窟的故事,一直被感动被鼓舞。我的祖辈同樊先生一样,年轻时满腔热血的从上海投身西北建设,让荒漠变得繁华,一呆就是一辈子,上海成了我爷爷再也回不去的故乡。而今天,我被冠以‘上海籍’子孙,成为第三代建设者,上海遥遥已与我无太大关联,兰州成了我的故乡。沿着祖辈铺设的康庄大道,袭着祖辈的初心与使命,我也投身西北的建设,建设好我的家乡。”